忆乡村“土打墙草房” 来源:网络 编辑:马俊冬 时间:2025-03-07 11:55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座房子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记忆与智慧。新密市苟堂镇小刘寨村三岔口庄,这个曾经热闹繁荣的大村,便是见证之一。解放前,这里人口约 300 余人,然能工巧匠辈出,这些工巧涵盖木工、修缮草房师傅、手工抄纸师傅、石匠、编织匠、厨师等各类农村手艺人,三岔口庄犹如一个小型的民间技艺宝库。
时光流转,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不可或缺的草房营造技艺逐渐被遗忘在村庄角落,自上世纪 80 年代后,新盖草房者寥寥无几,如今更是近乎绝迹。但那些为传承技艺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村工匠师傅们,他们的名字与事迹仍值得被铭记。 三岔口庄的第一代师傅中,石匠刘元兴(1906 年生)、刘世德(1909 年生)技艺精湛,他们能将地基垒得坚实无比;木工李大太(1910 年生)、刘元彬(1919 年生)出手不凡,打造的木梁坚固耐用;挑墙师傅刘世德、刘元须(1910 年生)、刘辰桂(1912 年生)配合默契,打出的土墙平整牢固;缮房师傅刘元末(1906 年生)、刘世德、刘元楼(1920 年生)、刘成秀(1908 年生)、刘德水(1922 年生)更是巧手夺天工,让草房得以在岁月中延展寿命。
此后继起的第二代师傅们,石匠刘土辰(1932 年生)、刘智甫(1933 年生)在基石垒砌上不断创新;木工宫西平(1936 年生)、刘世辰(1940 年生)技艺娴熟;挑墙师傅刘根成(1925 年生)、刘年(1926 年生)、刘平(1933 年生)经验老到;缮房师傅刘旺(1931 年生)、刘土辰、刘智甫(1933 年生)各展所长。而第三代师傅,石匠刘锋(1945 年生)、刘报(1946 年生),木工刘锋(1945 年生)、刘二敏(1946 年生),挑墙师傅刘振平(1944 年生)、刘双来(1945 年生)、刘来(1941 年生),以及修缮草房师傅刘锋、刘报、刘二敏,也在传承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顾草房修盖工艺,它宛如一首严谨而质朴的史诗。先盘根基,挖地基、夯实,再用石头垒至约 2 尺高,灌石灰浆勾缝,其好处在于坚实且防雨水侵蚀土墙。待地基垒好,打土墙便紧随其后,木制斗子板夹着土,两人以小木榔头或石头小夯交替拍打,每斗打 4 层,嵌入槐树棍做筋,增强墙体结实度。打好的墙体经专人修平,填平小坑,待墙体高达 1 丈左右,两山脊再增 4 - 5 尺,便迎来上梁环节。木工将两架木梁置于墙体之上,上梁时鞭炮齐鸣,洒水果糖和花生,梁上贴红对联 “青龙扶玉柱,白虎架金桥”,祈愿吉祥。随后依次上檩、上椽,每间房 5 根檩,椽子间距 1 尺。
“系扒布”是下一步,椽上用高粱杆以绳系紧,若条件允许,小竹子拍或荆条拍更为耐用防虫。接着平摊麻杂泥,由麻穰或短麦桔与黄土加水拌成,厚约 1 寸。上麦草或黄柏草是关键步骤,草裁成 1 尺左右,从下至上均匀摊开,人借助系在檩条杆子上的绳子移动,起步厚度 3 寸,屋頂可达 1 尺厚。房山边要整齐,房坡中的草需以楸木制成的缮钯打实、打齐、打平,缮钯宽约 8 寸、长约 1.5 尺、厚约 1 寸,一边沿钉 1 公分高、间距 1 公分的铁钉。拿 “飞头” 则考验师傅经验,圆坡形的飞头既要打实又要整齐,整个房坡不容有夹生之处,否则遇阴雨则漏,逢大风则草刮起。最后,房顶、房沿、房坡中间铺 1 尺宽的拉坡泥,厚 1 - 2 公分,加固房坡。
麦秸顶草房寿命 2 - 3 年,黄柏草顶草房可达 10 年以上,漏雨处可由缮房师傅随时修缮。相比砖墙瓦顶、平房,土打墙草房冬暖夏凉,奈何寿命短且不够美观。 如今,几十年过去,草房身影难觅。根基用上钢筋水泥,墙体以砖取代,草房顶也让位于机制红瓦、小瓦,再到现在水泥、钢筋、沙预制平顶盛行。那些在红色旅游景点供人参观的草房,不过是水泥瓦里子上放些黄柏草,徒有其表。能缮草房的师傅寥寥无几,健在的也年逾八旬,无法工作了。 重述这一工艺,旨在让当代人了解这段历史,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智慧结晶,见证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的需求,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及现实意义。虽已不适应现代社会,但我们不应忘却劳动人民的创造成果,更应珍惜这份推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文化遗产,让土打墙草房的记忆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让传统技艺的精神薪火相传。 (河南省新密市苟堂镇小刘寨村 刘保森) |
中国文化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不良信息举报| |
![]() |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报网 wenhuabao.com.cn 合作qq:3367874305 举报邮箱:918825737@qq.com Copyright 2012-2021 中国文化报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