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弘扬红色精神 来源:网络 编辑:马俊冬 时间:2025-10-26 00:08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引领青年学子在非遗传承与红色基因赓续中坚定文化自信,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硕5059班团支部、网安学院硕5275班团支部等团支部以共建为纽带联合30余个团支部,于2025年10月21日在创新港一号巨构敏行楼联合举办了以"传承非遗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为主题的团日活动。30余个联谊团支部代表齐聚一堂,在泥与火的淬炼中、在纸与墨的交融间、在红色故事的讲述里,开启了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对话。 活动伊始,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李红兵以《陶艺匠心》为题,将支部成员们的思绪引向那段泥与火交织的悠远岁月。从新石器时代质朴无华的彩陶,到唐宋时期温润如玉的瓷器,李老师系统梳理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脉络,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器型、纹饰、釉色都承载着时代的审美与匠人的智慧。"陶艺的魅力,在于让不同民族与时代的人都能感受到自然与美的和谐统一。"李老师的话语中饱含深情,他讲述了匠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对泥与火的探索与坚守——一捧黄土,经过揉泥、拉坯、修坯、上釉、烧制等数十道工序,方能涅槃成器。
图片01-李红兵老师演讲 这种"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让现场同学深受触动,在泥土的质感中体悟到文化传承的温度与匠心之美。移步至大漆工艺环节,国家二级漆艺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文艺两新人才、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段炜刚为大家揭开了这一千年技艺的神秘面纱。从战国时期的漆器到明清家具,大漆以其独特的光泽与质感,书写着东方美学的辉煌篇章。"大漆不仅是一种材料,更是一种哲学——它的光泽来自时间的雕刻,它的恒久源于匠人的信念。"段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让同学们了解到大漆从实用功能到艺术价值的演变历程。一道道工序背后,凝聚着匠人们对完美的执着追求,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不懈向往。大漆工艺:千年光泽中的东方智慧
图片02-段炜刚老师演讲 最令人期待的实践环节,长安古法造纸文化研究会会长、非遗传承人杨亚飞带来了北张村楮皮纸制作技艺的现场展示。从选料、浸泡、捶打到晾纸,杨老师详细讲述了每一道工序的技术要点与文化内涵。楮皮纸"纸寿千年"的美誉,正源于这一道道看似简单却蕴含无数智慧的工艺流程。支部成员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杨老师的讲解,不时发出惊叹与赞许,这份专注与热忱,正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致敬。
图片03-同学们听杨老师讲述楮皮纸制作技艺 在随后的书法体验中,同学们纷纷动笔,在楮皮纸上挥毫泼墨。有的书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的临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家在亲手书写的过程中,真切体会到了楮皮纸独特的柔韧质地与优良的吸墨性能,笔尖流淌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种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图片04-同学们体验在楮皮纸上书法 每一笔一画都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热爱,墨迹在纸上晕染开来,仿佛将千年的文脉延续到今天。支部成员们用心书写,用情感受,在这场与古人的"隔空对话"中,深刻理解了"纸寿千年"这一美誉的由来,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
图片05-同学们写的书法 活动尾声,退役军人、2023级硕士研究生成文玉分享了他获得第一枚"守护徽章"的故事。他讲述了军旅岁月中的成长与坚持,从新兵连的摸爬滚打到执勤一线的坚守奉献,每一个平凡的日夜都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成文玉的分享让现场响起阵阵掌声,也让大家深刻感受到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
图片05-退役老兵成文玉同学分享“守护徽章“故事 本次联合团日活动以"沉浸式体验"形式,引领支部成员完成了一场穿越古今的文化对话。从陶艺的泥火交融到大漆的时光沉淀,从楮皮纸的千年传承到守护徽章的青春誓言,支部成员们在"传统—技艺—精神"的文化轴线中,深刻体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这场文化实践深刻揭示:文化自信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在传统文化与时代使命交汇处的自觉担当。新时代西安交大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更应传承非遗技艺、赓续红色基因,将个人文化追求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以青春之力守护文化根脉,以实际行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书写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的时代华章。
图片06-同学们合影留念 |
中国文化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不良信息举报| |
![]() |
|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报网 wenhuabao.com.cn 合作qq:3367874305 举报邮箱:918825737@qq.com Copyright 2012-2021 中国文化报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