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文化中国
 
非遗文化 龙首文苑 国画周刊 书法艺术 文博收藏 文旅美食 新美育 悦读空间
您的当前位置:中国文化报网 > 产业 >

泥土中的星光:浅析邓荣辉剧本《同志,你好》

来源:网络 编辑:马俊冬 时间:2025-09-18 11:26

  杨桂芳

  《同志,你好!》是一部以脱贫攻坚为背景的现实主义题材剧本,通过青年公务员江鲲的驻村经历,展现了中国基层扶贫工作的艰辛与复杂。作品不仅在情节设置上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更在人物塑造、语言表达和情感主旨上展现出深刻的文学性与社会思考。

  一、多层次的人物塑造:在冲突中确立主体性

  剧本中的人物塑造极具代表性,几乎每个角色都承载着特定的社会身份与文化隐喻,尤其是主人公江鲲的形象,通过内外多重冲突逐渐立体化。

  江鲲是典型的“理想主义青年干部”形象。他出身名校,却选择深入基层,这一设定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他不愿走父亲安排的“人情之路”,而是主动选择扶贫办,甚至驻村工作,体现的是新一代青年对价值的重新认定——不是追求权力与地位,而是追求有意义的工作与生命体验。他的成长轨迹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与家庭、爱情、工作乃至自我认知的冲突中逐渐清晰。尤其是与女友丽芳的分手、与父母的观念对抗、甚至最后因“收礼”被调查,都是对他信念的一次次考验。也正是在这些考验中,江鲲的形象从单纯的热血青年逐渐蜕变为具有悲情色彩的基层英雄。

  江父江母则代表了中国传统家庭中“功利主义”的家长形象。他们坚信“人情社会”的运行逻辑,认为工作的意义在于“收回成本”“经营关系”。他们的语言与行为虽然看似世俗,甚至有些可笑,却真实反映了一代人的生存哲学。他们不是反面人物,而是特定历史与文化语境下的产物。他们的存在,恰恰反衬出江鲲选择的艰难与可贵。

  王大爷、郑老太等村民形象虽然笔墨不多,但极具感染力。他们朴实、善良,懂得感恩,但也缺乏对“纪律”“反腐”等现代治理逻辑的理解。他们送出的红薯、茶叶、香烟,既是人情,也是试探,更是对江鲲工作的最高认可。这些人物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也丰富了剧本的情感层次。

  丽芳虽然出场不多,却是推动江鲲内心变化的关键人物。她的分手不仅是因为江鲲“太忙”,更是因为她无法接受一个“不像干部”的干部——这种价值观的冲突,恰恰揭示了社会对“成功”定义的狭隘与偏见。

  二、语言表达技巧:现实主义对话中的隐喻与反讽

  剧本的语言风格高度贴近现实,尤其是在对话设计中,几乎每一句都承载着身份、阶层、教育背景与价值观的差异。

  方言与口语化的运用增强了剧本的真实感。如王大爷的“诶,不用,大爷相信你”“拿着拿着,不值几个钱”,江爸的“你屁股是坐不稳那办公室的椅子吗”等,都是非常生活化的表达,让人物立刻“立”了起来。

  对话中的隐喻与象征也十分巧妙。比如“红薯”“茶叶”“香烟”等物象,不仅是礼物,更是情感与权力的象征。它们在不同人眼中意义不同:对村民是心意,对父母是“出息”,对督察组是“违纪”,对江鲲则是“认可”。这种多义性使得简单的物品成为推动剧情与主题的关键符号。

  反讽手法在剧本中多次出现,增强批判性。例如江父江母一边教育儿子“要收回人情”,一边又为儿子“有人送礼”而骄傲;督察组肯定扶贫工作的神圣性,却又必须对“收礼”行为进行处分;村民真心实意的感谢,反而成了江鲲被调查的导火索……这些反讽不仅制造了戏剧张力,也深刻揭示了制度与人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

  旁白的运用也值得称道。它不仅是情节的补充,更是情感与主题的升华。尤其是结尾处“哪怕我知道自己永远不能被刻在历史年轮上,但我至少做到了无愧于人生”一句,将个人命运与时代使命融为一体,提升了整个剧本的精神高度。

  三、情感主旨:在扶贫叙事中看见“人”的温度

  《同志,你好!》虽然以“扶贫”为背景,但其核心主题远不止于此。它真正关注的是在宏大的国家叙事之下,每一个个体的情感、选择与牺牲。

  扶贫工作的“人本”视角是剧本最打动人的地方。它没有刻意歌颂英雄主义,也没有回避基层工作中的矛盾与挫折,而是通过江鲲的视角,真实展现了扶贫干部面临的孤独、误解、委屈与坚持。尤其是江鲲在深夜蹲地抽泣、在池塘边发呆等细节,极具感染力,让读者看到“干部”之外,他首先是一个“人”。

  对“人情社会”的反思是另一条隐含的主线。剧本通过江鲲与父辈的冲突、与督察组的对话,甚至与村民的互动,不断追问: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人情关系的社会中,公与私、情与理究竟如何平衡?江鲲最终选择“偷偷把钱打回村民账户”,既是对纪律的尊重,也是对真情的回应——这一处理极具智慧,既不违背原则,也守住了人心的温度。

  结局的处理尤其值得称赞。没有刻意的大团圆,没有官复原职的俗套,而是通过“江鲲市场询价”“村民发现卡里多钱”等细节,轻巧而深刻地完成了主题的升华:真正的扶贫,不是施舍,而是尊重;不是交易,而是真心。

  结语: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现实主义佳作

  《同志,你好!》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真实有力的语言表达和深刻的情感主题,成功塑造了一个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最终找到自我价值的青年扶贫干部形象。它既是一部关于脱贫攻坚的时代记录,也是一部关于人性、人情与人生的多维寓言。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青年的成长,更是一个时代的侧影——那些在泥土中奔走的人们,那些不被看见的付出与坚持,恰恰是这个国家最真实的星光。

  (作者简介:杨桂芳,女,《青年文化与社会哲学》主编,当代文化学者,业余作家)

  

 
 
中国文化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不良信息举报|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报网 wenhuabao.com.cn
合作qq:3367874305 举报邮箱:918825737@qq.com
Copyright 2012-2021 中国文化报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