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文化中国
 
非遗文化 龙首文苑 国画周刊 书法艺术 文博收藏 文旅美食 新美育 悦读空间
您的当前位置:中国文化报网 > 产业 >

八十年了,我们要铭记什么

来源:网络 编辑:马俊冬 时间:2025-09-18 10:26

  ​ 今年是2025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记得以前我曾经陪爷爷看一部抗战纪录片。电视里炮火连天,他突然轻声说:“我爹走的那年,我也才十岁。他是拾担架的,没回来。”屏幕的光映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安静极了。那一刻我才真切地意识到——原来抗战,从来不是教科书里的一段历史,它是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的痛,是很多普通人再没等到的黎明。

  八十周年了。我们总说“铭记”,可究竟要铭记什么?

  记得他们是谁。

  抗战不仅是教科书上记载的几场著名战役和军事将领的故事,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共同写就的壮丽史诗。我们铭记淞沪会战、百团大战、台儿庄大捷的辉煌,也同样怀念那些没有被写入课本的无名英雄——那个放下锄头就奔赴战场的农民,那个冒着生命危险为新四军送粮的渔家女,那个在日机轰炸中失去所有亲人却依然坚强生活的孩子。正是这些无数普通人的勇敢与牺牲,汇聚成了抗战的磅礴力量,铸就了民族不屈的脊梁。

  根据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公开的资料,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是3500万次人生的中断,是无数个再没团圆的家庭。

  我查资料时看到一个细节:很多战士奔赴前线时,口袋里还装着家乡的一把土。他们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只想万一牺牲了,魂还能跟着土找回家。这种朴素到令人心碎的情感,就是最真实的爱国。

  记得他们为什么拼命。

  抗战不是要争强好胜,是为了活着,是为了后代能不跪着做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同年12月,南京遭遇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万同胞遇难,这是铁的历史事实,有《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以及战后东京审判为证,任何人否认不了。

  日本人搞“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甚至发动细菌战……这些都是有档案、有照片、有幸存者口述的。他们就是想让我们怕,让我们投降。

  但中国人没有。

  为什么?因为身后是家,是父母孩子,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就像老兵李玉堂在战前写的:“弟此次出发,非比往常,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他们不是不怕,是退不了。

  八十年后的我们,该如何纪念?

  爷爷如果活着,今年该有九十三岁。但他常对我说我过话,我还记得:“你们这代人运气好,没挨过饿,没听过枪炮响。”他说得对。我们生在和平年代,很难真正体会战争的残酷。但我们可以做到不忘记。

  不忘,不是记住仇恨,而是明白和平有多重、多难。

  不忘,是看到某些人试图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时,我们能坚定地说“不”。就像新华社近年来多次批驳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历史的言论一样——事实就是事实,不容扭曲。

  不忘,也是珍惜当下平凡的每一天。能安心上班、接送孩子、周末去吃一顿火锅……这看似普通的日常,却是八十年前多少人做梦都不敢想的太平。

  最近几年,每年9月3日胜利日,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去各地的抗战纪念馆献花。有人带着孩子,有人捧着长辈的旧照片。没有人喧哗,只有静静的鞠躬。那一刻你会发现,历史的河流其实从未断流,它悄悄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脉里。

  八十年很长,长到亲历者正逐渐离去;八十年也很短,那份痛与勇、哀与韧,仿佛就在昨天。

  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活得更认真一点、更善良一点、更勇敢一点。因为今天的中国,就是他们曾经拼尽一切守护的“未来”。

  他们走了,但我们还记得。记得,他们就还活着。(欧阳川山)

 
 
中国文化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不良信息举报|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报网 wenhuabao.com.cn
合作qq:3367874305 举报邮箱:918825737@qq.com
Copyright 2012-2021 中国文化报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