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文化中国
 
非遗文化 龙首文苑 国画周刊 书法艺术 文博收藏 文旅美食 新美育 悦读空间
您的当前位置:中国文化报网 > 资讯 >

雨雾里的西柏坡:触摸时光里的温热

来源:网络 编辑:马俊冬 时间:2025-09-10 11:09

  离开西柏坡时,雨雾慢慢浓了,细碎的雨丝粘在衣领上,凉得很轻。我撑着伞往山下走,鞋底碾过沾了雨的碎石路,“咯吱”声混着远处滹沱河的流水声,竟和方才在旧址里听到的讲解员的脚步声叠在了一起——那轻轻的、怕惊扰了时光的脚步,好像还绕在耳边。

  清晨刚到的时候,雾气还没散,太行山东麓的树影浸在淡白里,西柏坡就藏在这片朦胧里。沿着石板路往里走,没见着多少鲜亮的标语,只看到墙角爬着的青苔,院门口挂着的旧灯笼,还有石磨旁晒着的几串干玉米,倒像走进了寻常的北方村落。可一拐进纪念馆广场,看到五大书记的铜像立在晨光里,心里的感觉就变了——毛泽东同志双手背在身后,目光望着远处的山,像是在琢磨着什么;朱德同志穿着军装,肩膀挺得很直,袖口的褶皱都透着劲。不用旁人多说,光是站在铜像前,看着他们的神情,就忍不住放轻了呼吸,那些在课本里读了无数遍的名字,忽然有了实实在在的温度。

  进了纪念馆,玻璃展柜里的旧物比墙上的文字更勾人。毛泽东同志用过的那盏煤油灯,灯壁上还留着淡淡的炭黑,凑近了看,能瞧见灯芯残留的细绒——当年就是这团小小的火苗,陪着他在深夜里改文件,灯光映在纸页上,该和延安窑洞里的光一样暖吧?周恩来同志的钢笔,笔杆磨得有些发亮,笔帽上掉了块漆,可笔尖依旧锃亮,想象着他握着这支笔,一笔一画写抗战纲领时的模样,指尖好像都能触到纸页的纹路。还有朱德同志的军装,袖口和衣襟处缝了好几块补丁,针脚细密得很,想来是缝补时用了心——这件衣服从太行山的抗战场穿到西柏坡,裹着的是一路的风霜,也是从没变过的踏实。

  在“进京赶考”的展区前,我站了好久。桌上摆着模拟的文件袋,袋口的绳子松松系着,墙上的地图上还留着淡淡的红圈标记。没有激昂的口号,可看着那些红圈在地图上连成的线,看着文件袋上模糊的字迹,忽然就懂了“赶考”不是说说而已——那是打了胜仗后,依旧不敢松劲的清醒,是怕忘了曾经勒紧腰带过日子的艰难,怕辜负了那些没等到胜利的人。

  后来去中共中央旧址,院子里的草长得很旺。毛泽东故居的院角,那盘石磨安安静静地立着,磨盘上的纹路被岁月磨得光滑,却还能想起“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的故事——当年就是在这里,在磨豆子的声响里,在寻常的烟火气中,藏着改变战局的智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旧址是间土坯房,屋里的木桌摆得整整齐齐,椅子还是当年的样式。我找了个角落的椅子坐下,闭上眼睛,好像能听到当年开会的声音,听到毛泽东同志说“两个务必”时的语气,没有严厉地呵斥,更像长辈的叮嘱,怕大家打了胜仗就骄傲,忘了抗战时的苦。

  参与“一封电报”的情景教学时,我坐在模拟的军委作战室里,面前摆着标着红蓝点的地图,手里捏着模拟的电报稿,才真正体会到当年的难。不是随口说一句“做决定”,是要在一堆杂乱的情报里,在不确定的战局里,选出一条能少流血、能赢的路——而这份沉稳和果断,都是在抗战那几年,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验里练出来的。

  雨还在下,伞面上的水珠越积越多,顺着伞沿往下淌。往回走的时候,我又回头望了一眼西柏坡,红墙在雨雾里透着淡淡的暖。这趟来,没记住多少响亮的话,却记住了煤油灯的微光、缝补的军装,记住了站在旧址里时,心里那份沉甸甸的触动。原来那些被我们时常提起的精神,从不是飘在空中的符号,就藏在这些旧物里,藏在老一辈人的坚持里,也藏在我们今天走过的每一步里。往后再想起这里,想起的不只是“赶考”的说法,更是那份“不松劲、不忘本”的踏实,这就够了。(黄荣洁)

  

 
 
中国文化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不良信息举报|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报网 wenhuabao.com.cn
合作qq:3367874305 举报邮箱:918825737@qq.com
Copyright 2012-2021 中国文化报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