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文化中国
 
非遗文化 龙首文苑 国画周刊 书法艺术 文博收藏 文旅美食 新美育 悦读空间
您的当前位置:中国文化报网 > 资讯 >

湖北宜城:方寸之地,剪出半生光阴

来源:网络 编辑:马俊冬 时间:2025-05-26 09:22

  在乡间巷陌,有这样一些理发店——没有霓虹招牌,不追潮流噱头,却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解决了几代人的“头等大事”。位于湖北省宜城市南营办事处官庄街道,73岁的张开燕每天清晨都会推开理发店的木门,它承载着岁月沉淀的温情,也见证着乡村振兴中的烟火故事。从青丝到白发,张开燕用一把剪刀丈量着时光,

  技艺淬炼守初心 匠心传承兴乡村

  十平见方的小屋里没有刻意装修,褪色的墙壁、斑驳的方镜、老旧的木质长椅,处处刻着岁月的痕迹。一把“古董式”理发椅已然掉漆,桌面上几柄老式剃刀却被磨得锃亮。年轻时在公社理发社练就的娴熟手艺,让他的推剪总能顺着老人耳后的皱纹游走,剃刀在磨得发亮的帆布带上"唰唰"几下,便能让银发重焕精神。"老张剃的头,能挺两个月不走样",常有拄拐的老伙计走三里地专程前来,这话在十里八乡传成了金字招牌。

  张师傅言语不多,脸上总挂着温和的笑意,不声不响地干活。一刀一椅一盆水,一推一刮一清洗,不一会一个清爽利落的发型就剪好了。剃头只是基本功,用刀刮胡子刮脸的洁面才是重头戏。张师傅的手稳如老松扎根,刀身随着他的动作一弯一转,整套流程下来,尽显老手艺的精湛与讲究。张师傅从前在村里集体经济公社的理发店辛勤打拼多年,练就了扎实且精湛的理发技艺。为了抚养三个孩子,补贴家用,开了这家理发小店,靠着勤劳的双手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虽不富足,但也安稳。

  客户经理献良策 拓宽乡村致富路

  “现在?年轻人嫌传统理发土,都开电动车往城里跑喽。”起初,小店的生意还过得去,周边较年长的村民们都乐意来他这儿理发,然而,随着村里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小店的生意也变得冷清起来。

  2010年初春的一个晌午,宜城烟草客户经理周伟坐在咯吱作响的老式理发椅上,目光扫过门口络绎不绝的人流。"张叔,您这每天二三十号人候着,添个卷烟柜台准成。来您这剪头发的男同志又多,你可要把握好这流量啊。"这句提醒让张开燕心头一亮。没过多久就申请了烟草许可证,之后的日子,客户经理周伟经常来到他的店里手把手教他非烟商品的陈列技巧,帮忙打扫卫生,让小店更干净整洁;有时候张师傅店里实在太忙,客户经理周伟会主动驻店帮忙招呼客人。

  “市场在变,我也会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精进自己的手艺。”张开燕有信心的说到。

  勤劳智慧结硕果 乡村振兴添动能

  随着店铺生意的逐渐好转,张开燕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老人们服务当中。他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上丰富的教程资源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理发技术。以一技之长立身,伴一生之艺终老。从青丝到白发,不知不觉间几十年便悄然过去,但这里剪刀的“咔嚓”声从未间断。随着时间的沉淀,他们早已成为了乡亲们最信任的“Tony老师”了,在一把剪刀的羁绊之下,剪出了最浓厚的邻里情缘。这个充满温情的小小乡村理发店经历了时代变迁、感受着乡村振兴给家乡带来的发展、体味过各个时期的“发”样年华,它如同点点繁星,平凡、简单,甚至不起眼,但张师傅的默默付出、从未停止,时刻都在照亮着小村庄的日常。

  一把剪刀,丈量了时光,也剪出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图景。在湖北宜城,无数个“张开燕”正用勤劳与智慧书写振兴故事;一把剃刀刻下新岁月,剪去的是青丝白发,留住的是人情。(朱博雅)

 
 
中国文化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不良信息举报|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报网 wenhuabao.com.cn
合作qq:3367874305 举报邮箱:918825737@qq.com
Copyright 2012-2021 中国文化报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