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打造非遗文旅新驿站 来源:网络 编辑:马俊冬 时间:2025-03-18 18:28
清晨六点,淮河大坝上晨雾尚未散去,李禄娟早已拉开卷帘门,在擦拭完柜台上的柳编工艺品后,照常打开手机,开始直播泥塑。“老铁们看这个临淮大坝泥塑,用了大坝特有的红黏土……”直播间里弹幕不断,半个小时内,十几件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她的日常图景。 李禄娟的店铺位于淮河北岸的安徽省霍邱县临淮岗镇,这里不仅是国家4A级风景区,更是一个风景秀丽、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的地方,小镇因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河柳编工艺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淮泥塑而闻名遐迩。游客们常驻足于镇文化馆的展柜前,惊叹于柳编花器千变万化的纹样,沉醉于泥塑人物栩栩如生的神态。然而,守着这样的文化富矿,李禄娟却始终困守在传统的烟酒零售模式里,年复一年重复着进货、陈列、销售的单调循环。 2024年6月,六安市霍邱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客户经理赵德伟叩响了李禄娟的店门。赵经理进门后没有急着查看卷烟陈列,而是绕着店铺转了两圈。当他推开后门看见那间70多平方米的闲置阳光房时,驻足思索了良久。“李老板,您这是守着聚宝盆还在外面找食吃啊!”赵经理的感叹让李禄娟心头一震。接下来的两个小时,赵经理为李禄娟勾勒出一幅“文旅+非遗”的转型蓝图:将阳光房改造为非遗体验工坊,用沉浸式体验吸引游客,以文化消费带动传统零售。 一向保守的李禄娟起初直摇头,担心投入的建设资金回头打水漂了。但赵经理的一番话语如同惊蛰时节的春雷,彻底唤醒了她沉睡的经营思维。没过两天,李禄娟便主动联系了赵经理,一起拜访了镇上的非遗传承人。在柳编大师的工作室里,李禄娟生平第一次触摸到浸泡得温润柔软的杞柳条;在泥塑艺人的窑炉前,李禄娟亲眼见证粗糙的淮河胶泥如何蜕变成灵动的艺术珍品。于是李禄娟下定决心对店铺进行改造。
图为文旅终端改造后的阳光房 李禄娟将阳光房划分为“泥塑坊”和“柳编苑”两大体验区,在阳光房内挂上了柳编制成的灯饰,张贴了非遗相关的图文介绍及制作流程,并配备了泥塑毛坯和柳编原材料,分别设置了泥塑和柳编体验区。同时,李禄娟还更换了店招,并在店内增设了非遗工艺品及当地农产品专柜。经过20多天的紧张施工,李禄娟的店铺焕然一新,成功升级为文旅终端,并在7月份顺利通过了烟草公司的验收和授牌。
图为消费者进店开展泥塑创作 在成功授牌后,霍邱县局(营销部)还融合“临淮大坝”的场景元素,设计了霍邱文旅终端的LOGO以及一批主题鲜明的文创产品,让游客在购物的同时也能了解临淮文化和历史,助推地方文旅纵深发展,进一步搭建以地域文化内涵注入,人文精神内核构建的规模化终端互动共赢新模式 改造后的阳光房成了流动的文化磁场。以前客人买包烟就走,现在经常有游客买过商品后进店里参观。文旅终端建成后,恰逢暑期旅游旺季。众多游客在欣赏临淮美景之余,纷纷走进她的店铺,在体验区亲手体验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他们或塑、或捏、或编、或织,用双手感受非遗的历史传承和风俗文化。体验结束后,他们还会在店内选购临淮土特产品及非遗工艺制品。
图为六安市公司工作人员在店内摆放文化展板 转型后的首个月就迎来开门红。仅一个暑期,李禄娟的店铺的盈利就实现了同比2倍的增长,远远超出了预期。 在赵经理的指导下,李禄娟还创新推出了“非遗体验护照”,颇受游客青睐。游客凭此可在店内参与泥塑捏制、柳编工艺等体验项目,集满印章可兑换特色商品。经常有顾客笑着说:“原本打算买点土特产,没想到在这里玩了半天,最后带走了一整个柳编收纳盒。” 如今看着生意红火的店铺,李禄娟越发理解赵经理当初强调的“场景消费”深意。当李禄娟把非遗变成可触摸的记忆,当游客带着亲手制作的泥塑离开,当商品销售融入文化体验,不仅盘活了店铺,更唤醒了沉睡的文化基因,让传统零售获得了穿越周期的生命力。 下一步,六安市局(公司)将持续深耕旅游市场,做强、做精、做优文旅终端,在烟融文旅上深化拓展,推动产业融合、生态融合、文化融合,立足小区域创出大特色、展现大作为。(刘欣 王明礼 黄河) |
中国文化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不良信息举报| |
![]() |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报网 wenhuabao.com.cn 合作qq:3367874305 举报邮箱:918825737@qq.com Copyright 2012-2021 中国文化报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