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里的喜庆 ——秧歌、舞狮,新密市小刘寨村欢度元宵佳节 来源:网络 编辑:马俊冬 时间:2025-02-14 16:31
为传承民间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的节日生活,提振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过好一个祥和愉快的元宵佳节。农历2025年正月十三日,新密市苟堂镇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元宵节文艺汇演。活动现场在苟堂镇镇区和谐路和七敏街举行,有来自全镇的13个村参加了这次元宵节文艺活动,现场约有6000多名观众观看了演出,活动受到了广大百姓的热烈欢迎和拥护,同时也体现了苟堂镇党委和政府对此次活动的重视和精心组织。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参加了此次活动,并向参加该活动的演出单位和演员表示了慰问。
据悉,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最初是为了祭祀太神而设立的节日。到了汉武帝时期,正月十五被定为祭祀“太一阳”的日子,宫中通宵燃灯。民间逐渐效仿,形成了灯火节的形势。此外,元宵节也受到了道教“三元说”的影响,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节”,是庆祝一年中第一次月圆之夜的好日子。 元宵节的传说也有多种版本。其中一个传说是汉武帝为纪念平息“诸吕之乱”而设立的节日。另有一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的故事,东方朔帮助元宵姑娘与家人团聚,从而得名为元宵节。另外,还有传说认为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人们持火把驱赶虫兽,祈祷获得好收成而纪念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等,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汉武帝祭祀太神的传说和道教的三元说。道教的三元说认为,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道教曾把一年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认为这一天是庆祝一年中第一次月圆之夜,因此又称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元宵节的历史发展使其节期和节俗活动不断延长和扩展。汉代时只有一天,到了唐代延长为了三天,宋代则延长到达五天,而到了明代,从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时,元宵节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但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如今,元宵节已经成为中国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赏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舞龙、舞狮、戏曲文化表演、盘鼓队、音乐队、秧歌队、舞蹈等,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节日喜庆氛围,也表达了人们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的美好愿望。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关于元宵节吃元宵最早记载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史料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农村红灯高挂,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不一而足。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节或集体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源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于上古时代,正月十五耍龙灯,载歌载舞的节日氛围,流传于很多地方。 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流动不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跑旱船:起源很早与祭祀有关,传说是为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赛龙舟。当江水浅不能赛舟时,使用竹和纸布等制成龙舟、鸣锣击鼓,游于闹市,这种活动流传下来。就形成了跑旱船,以后逐渐和歌舞、戏曲等结合,形成了较好的表演形式,并在春节和元宵节等节日上表演。 赏月:圆圆的月亮缓缓升起、珠圆玉润,如梦似幻,仿佛将祝福播撒到人间。此时此刻,月满冰轮,月华如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增添节日气氛。
因治理能力突出,近年来苟堂镇小刘寨村取得了一系列荣誉,如综合工作先进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河南省文明村、河南省生态村、河南省健康村、河南省卫生村、河南省黄河流域森林乡村示范村等。在文化活动中,小刘寨村总是勇争上游,该村除积极响应并参加苟堂镇党委政府组织的相关活动外,平时就对文化建设工作非常地重视,其连续6年举行每周一次的戏迷文化活动演出。活动不但购买了乐器和相关设备,还长期聘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村内专门建有室内文化活动中心和室外仿古大戏楼,经常为群众进行无偿演出,该村还成立了鼓舞队、舞蹈队和秧歌队等。
今年农历正月十六在该村文化活动中心不仅举行了戏曲文化专场,社区的锣鼓队、舞蹈队、舞狮队等都进行了精彩表演。参加演出的演员有:孙会芳、曲桂花、周爱芳、陈花萍、刘建芳、郑大环、侯爱红、孙二敏、王喜鸿、王二妮等数十人。据小刘寨村活动负责人介绍,活动演出为不仅是为节日增加了欢庆喜乐的气氛,更是为广大村民送上了一场文化大餐,活动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和欢迎,未来,我们还会接着演,接着干。(作者:新密市苟堂镇小刘寨村 刘保森) |
中国文化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不良信息举报| |
![]() |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报网 wenhuabao.com.cn 合作qq:3367874305 举报邮箱:918825737@qq.com Copyright 2012-2021 中国文化报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