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新时代,彰显家国情怀 来源:网络 编辑:马俊冬 时间:2023-12-15 14:25
豫,一方“五千年文明,传承千古”的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网络舆论中引人注目的一笔亮丽画卷。在迎来新时代的“豫”地,科技迅速发展,经济蓬勃增长,焕发着绚烂的光彩。网络舆论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家国情怀的传播者,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网络舆论积极弘扬并传承着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河南卫视一直担任着文化的“领头羊”。从春晚的《唐宫夜宴》到端午节的“水下飞天”、七夕奇妙游,再到洛阳举办“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季暨第五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这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节目和活动,都在邀请着世界共同领略中华之美。如今,汉服更是走向国际,闪耀在世界的文化舞台上,让全球陶醉于汉文化的魅力。中华文化绵延千载,薪火相传,我们中原儿女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立志在新时代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土壤中,为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贡献力量。 网络舆论聚焦并全力支持农业的繁荣发展。身为农业大省的河南,曾是网络舆论瞩目的焦点。回顾1942年,那一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黄土地遭受前所未有的灾难,河南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饥荒,导致3000万人受灾,其中300万人因饥饿而丧生。尽管当时很多人对河南农业的未来感到忧虑,但河南人民展现了坚韧不拔的品质。河南政府积极推动乡村振兴,保护农业生态,推进农业现代化。在茹振刚教授等知识分子的带领下,他们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成功推动小麦增产,短短几年内小麦产量就达到了惊人的3812.71万吨,夏粮产量、播种面积更是全国领先。所有这些不仅展现了河南人民浓厚的家国情怀,也见证了“豫”地步入新时代所经历的深刻变革。 网络舆论迅速推动并加速科技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河南的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创新驱动引领着中原地区的发展潮流,科研成果硕果累累。郑州大学的常俊标教授率领团队攻克重重困难,成功研发出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冠肺炎特效药;郑州机械研究所的龙伟民带头完成了“钎料无害化与高效钎焊技术及应用”项目,为我国载人航天、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作出卓越贡献;洛阳理工大学的学生们充分发挥所学,打造出“五指仿生机械手”、“太阳光催化水处理反应器”、“变形蜘蛛机器人”等创新产品,在“挑战杯”科技竞赛中崭露头角,充分展示了青年人强大的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豫人民始终铭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将家国情怀融入科研奋斗中,为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网络舆论以铿锵之笔书写并广传英雄事迹。自古以来,河南便是英雄辈出之地,这片黄土孕育了无数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在新冠肺炎爆发期间,河南的00后一代挺身而出,逆风而行。15批医护工作者共计1281人,22600件棉大衣,16500床棉被,2300张折叠床等全部驰援武汉,展现了“一方有难,河南支援”的大爱精神。还记得那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吗?在2021年6月,肖思远、陈祥榕与战友们在边境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坚守着“宁可前进一步,绝不后退半步”的信念,将最清澈的爱献给了边防,献给了祖国。张亚坤,他是父亲、丈夫,更是一名合格的消防员。在年仅33岁时,他用尽全身勇气成功救起3个落水儿童,但他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向所有平凡而伟大的河南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有了你们的守护,这个时代才如此繁荣昌盛。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时代的答卷人,生逢盛世,应如何让家国情怀在网络舆论中更加熠熠生辉呢? 首先,借助网络舆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我们应当守好我们的根。”河南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文化的瑰宝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深刻的沉淀。作为中原儿女,我们有责任深入学习二十四节气文化、传统节日文化、豫剧文化、变脸文化等,汲取其中的精华。通过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我们能够将这些经历百年沉淀的传统文化呈现在公众的视野中。重新唤起对“惊蛰”、“祭祖”、“舞龙舞狮”、“耍牙”等文化的关注,让这些宝贵的文化元素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其次,借助网络舆论加快农业发展。河南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农业考察期间多次指出:“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个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将自身所学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借鉴农科院院士的经验,汲取先辈智慧,扎根田间,勤奋钻研。同时,关注农业发展的优势与缺陷,为河南农业的快速发展贡献智慧。让河南农业在网络舆论中大放异彩,成为农业发展的典范,惊艳世界。 然后,借助网络舆论提升科技力量。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正引领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为时代的主力军,我们应善于思考、创新,发挥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寻找科技创新的机遇,比如设想的“垃圾自动分类器”、“立体教室”、“微型科技手表”等项目。未来在我们的努力下,这些梦想有可能成真。同时,立足当下,解决面临的“卡脖子”问题也是努力的方向。只有牢牢掌握科技的命脉,我们才能在网络舆论的时代潮流中推动科技不断向前发展。 最后,借助网络舆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历史教导我们的道理,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河南人,一个中国人,烙在骨子里的一个深深的烙印。86年过去了,我们始终缅怀着南京大屠杀逝去的30万同胞,历史虽已过去,但永远不会被抹去,日本政府始终欠我们一个道歉,更欠世界人民一个道歉,世界不会忘记,中国更不会忘记。每当站在英雄纪念碑下,我总是久久无法释怀,英烈心中那炽热的家国情怀始终在我的血液里流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山河已然无恙,精神永垂不朽。 网络舆论不仅是家国情怀的传播者,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让我们共同携手,以网络舆论为媒介,传承家国情怀,共同开创美好未来。在“豫”见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勇往直前,乘风破浪,向着光明前行,让家国情怀在神州大地上熠熠生辉! 【作者田小霞系河南科技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数字素养与终身学习研究;杨琳系河南科技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学生。】 |
中国文化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不良信息举报| |
![]() |
|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报网 wenhuabao.com.cn 合作qq:3367874305 举报邮箱:918825737@qq.com Copyright 2012-2021 中国文化报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