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QQ
3367874305
 
非遗文化 龙首文苑 国画周刊 书法艺术 文博收藏 文旅美食 新美育 悦读空间
您的当前位置:中国文化报网 > 资讯 >

倪学礼:我与《梅花红桃》的十年“姻缘”

来源:网络 编辑:马俊冬 时间:2023-11-03 18:47

  三十二集电视剧《梅花红桃》已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和腾讯视频、爱奇艺开播;一周以来,收视率一直处于全国卫视之首,感谢观众朋友们的厚爱。回想起这部剧的创作经历,不禁感慨良多;现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轻喜剧艺术的探索等诸方面进行总结,以期对编剧行业和年轻的编剧们有所启发。

  大约2013年年底,我与上海耀客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耀客传媒”)签订了“《梅花红桃》编剧聘用协议”。经过与公司文学部近两个月的前期策划,终于确定了主题表达和故事创意的大方向;春节一过,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了。

  从类型上看,《梅花红桃》是“谍战”剧,但它同时也是历史剧、战争剧;因此,我一方面如履薄冰,另一方面又激情饱满。

  首先要做的,就是阅读资料。责任编辑为我收集(复印)了30多本书,内容涉及民国史、日本史、二战史等等,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一字一句地阅读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光笔记做了近20本。后来,我多次跟影视制作公司的朋友们开玩笑说:“以后,现实题材的戏我就不写了,只写民国和二战题材的,不然,对不起我这一年多读的书啊!”

  其次,就是田野采风。人物的雏形和情节的脉络有了,我得为它们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故事的主场景是二战时期的上海,次场景辐射到浙江、江苏、山东、湖北、重庆、甚至北京。因此,我采风的第一站就是上海,我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老上海”的角角落落;之后,辗转杭州、嘉兴、南京、苏州、枣庄、重庆、延安、北京,战争遗址、纪念馆,名人故居、百姓弄堂,教堂、民居……都是我驻足的地方。最后,像着了魔一样,干脆去了日本、美国。为了参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旧址,差点被警察盯上;为了去斯坦福大学查阅《蒋介石日记》,在学校附近的酒店里足足等了4天……

  有的时候,读书和采风是穿插进行的,而故事构思更是与这两项工作如影相随。法租界的影子、四行仓库枪炮的回声,大世界的舞厅、沙逊饭店的西餐;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墙上的人名、总统府院内沉默的建筑;卢沟桥桥头的狮子、宛平城城墙上的弹孔……这一切一切,都与我的故事有着血肉一般的联系。当吴家平、左双桃、老路、张五常、卢芳芳等人物在我心中一一鲜活起来的时候,正是2015年3月。那时候,大地回春,百花盛开。

  按照个人的创作习惯,我还是利用半年的时间写了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征得“耀客传媒”的同意,我把这部名为《梅花四,红桃五》的书稿发给了《十月·长篇小说》杂志,很快就在当年第6期上发表。至今,还有网友不时地对这部小说“评头品足”。

  剧本初稿和二稿的写作,历时一年;应该说,这个过程还是顺利的。接下来就是,剧本送相关部委审查、修改,再送相关部委审查、再修改,再再送相关部委审查、再再修改……这部剧,原计划要投资3个亿的;待到2019年9月要筹备拍摄时,行业的环境发生突变,弄得各方面都战战兢兢,于是筹备搁置。2022年5月终于开机拍摄。彼时,距离第一次剧本策划会,已经是八、九年之遥了。当年,我的女儿刚刚上小学4年级;一晃,她明年都要读大学了。一部剧的创作,真的就像养一个孩子。这个过程,无疑是艰辛的,但也是幸福的。

  每一部作品都有其自身的命运。当一个故事被编剧创作出来,它便有了自己的生命,之后要经过导演、演员、摄影、美术、剪辑、音乐等各个部门的二次创作,来帮助它完成自身的生长,最终长成观众所看到的那个具有独特的生命气质和品格魅力的成熟、完整的作品。《梅花红桃》的“成长周期”显然要比其他电视剧长得多。但我相信,如此着力的沉淀、耐心的打磨、漫长的等待,一定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不良信息举报|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报网 wenhuabao.com.cn
合作qq:3367874305 举报邮箱:918825737@qq.com
Copyright 2012-2021 中国文化报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